30年代的竹林禪院

筆名江山故人的香港戰前旅行家及專欄作家黃佩佳有關竹林禪院的介紹,時為1935年:

"竹林禪院居芙蓉山之腰,禪宇巍峨,自青山道遙望,可見之也。該處原屬荃灣鄉紳葉錦泉、張慶祥之物業。民國十八年,融秋法師,自廣西來,相地建禪林,至芙蓉山而樂之。遂於是年夏曆十二月初三日,向葉張二氏購此地。翌年開始建築,至廿一年落成。廿三年由勝林和尚主持開戒典禮。受戒者廿餘人,現有男女淨侶五十餘人。住持融秋法師,廣西博白縣人也,嘗充黃明堂部屬。蓋久歷戎行者,交游亦廣,與鐵禪上人及紀修和尚頗善。民國三年,祝髮於博白縣周華寺,曾到普陀四次,朝寧波觀宗寺,亦為諦閑弟子,其為人,藹然可敬,道貌岸岸,談吐風生,人一望知為有道之僧人也。

禪院去西樓角村落至近,由腐竹寮側登山,坭徑廣平,逶迤而上,約行十分鐘,即扺其山門。門為灰砂所建,形若牌坊,顏“芙蓉山竹林禪院”,無配聯,亦無鏤刻之飾,福德祠居其左。附近林木疎落,沿坡荒草蔓延,狀至蕭索。踏級而進,左右各為園地。復升,則為廣台,此禪宇之所在也。南面而立者,有樓巍然,高二層,七、八間相連,牆塗白色,桷簷楹,不甚修美。居中一間,有扁題曰:“浮屠寶殿”。其右顏曰:“蓮宗堂”,此三字為民國廿一年季夏黃信維所題者,配以南海霍仁生所撰之聯云:“法海泛慈航,大地眾生憑濟渡﹔名山棲古寺,十方善信願皈依。”樓前左右兩端,分立小屋兩座,都三四間相並者,望衡對宇,如正殿之左右手。居左者,尚在建築中。右者為方丈室,為客堂等。客堂有門聯曰:“山色淡隨僧入院,松聲靜與客談玄”,內懸鄒魯所書唐詩屏條四幅,並題聯曰:“言有出入時來去,從無書字到公卿。”方丈室陳設尤雅,且備書闕書桌,並置文具等,當代名人題字甚夥,小坐其間,俗慮盡捐也。


正殿奉釋迦佛,又有仰光石所製成之佛像,高三尺,質瑩如白雪,膩如羊脂,髹以金色輪廓,絢爛奪目,華貴無倫。青山禪院方丈室內之大士像,不若其精巧也。殿之正中,立七級浮屠一座,為肇慶樟木所製者。高二丈,全髹金漆,光彩炫人。每層簷角,繫以銅鈴,塔內奉菩薩四十五尊。其周繞以木欄,用示淨地,遍設聽經座,旁懸鉅鐘,重千餘斤,全屬銅質,高四尺餘,鐘口直徑約三尺,新界禪林之有大鐘者,如觀音山凌雲寺、杯渡山青山寺及大嶼山昂平之般若殿,皆不及其大也。

殿之壁間,懸聯最多,為該院落成時各淨侶所題贈者。程景宣(竹韻)題云:“月淨雲閒,賦戍招鶴﹔霜寒雨歇,書仿來禽。”十年磨劍室主何俠題云:“紫竹林中觀自在,芙蓉山上現如來。”鐵禪上人行書立軸云:“秋光明如閣,霜氣入楓林﹔石出沙為岸,西峰又夕陰。”柱間亦有其所書之隸字聯云:“一切眾生,當如此處為是塔﹔三千世界,皆應供養散諸華。”乃廣州妙峰堂所題贈者。

又有杜其章一筆書成之“無量壽佛”四字。紙長五尺,書法活躍而有神。聞為彼到游時,寺僧為張紙於地,俯首奮筆所書成者。南京攝山棲霞寺若舜大師亦有題聯云:“慈悲護法,繼美鼎湖﹔圓明秋月,宇宙蒙恩。”原文蓋如是者。或可書作:“護法慈悲,鼎湖繼美﹔圓明秋月,宇宙蒙恩”者也。

住持融秋法師言,蔡松坡之弟松青,嘗居此數月。東涌華嚴閣之遠參法師,亦嘗到此講經也云。該院雖非擅林泉之勝,惟地臨山之腰,俯瞰荃灣景物,歷歷在望,青衣峙立中流,瀉影海上,悠然靜逸,如美人臨鏡梳頭,亦足以游目騁懷者。故游荃灣之人,亦多知有千佛山之東普陀與芙蓉山之竹林禪院也。"《香港新界風土名勝大全》

由此可見,竹林禪院曾有許多珍貴的對聯、字畫、牌匾等,浮屠寶殿的物器更是不可多得。

曼華堂比丘尼的改革要求

2017年,曼華堂(竹林禪院)管理混亂,產生許多違反慈善信託原則及佛教教義及傳統的事情,最終由高等法院原訟法庭在2023年5月30日根據香港法例第29章《受託人條例》第57A(b)(ii)條,針對竹林禪院頒下「更隹管理命令」 (HCMP 496/2017 HCA 595/2019...

熱門文章